当前位置:鱼丸批发历史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?
北洋时期的军阀为何都紧紧抓着师长的职务不放?
2022-05-27

北洋陆军的“师”是由清末新军的“镇”改称而来,到辛亥革命爆发前,大清朝有多少新式陆军呢?不过14个镇以及18个混成协(混成旅),平均每个行省都摊不上一个师级建制。民国建立袁世凯1912年正式上台后,为了体现新旧军制的不同,才特别将镇、协、标三级军队编制改称为“师、旅、团”。

(张作霖剧照)

那么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有又多少部队呢?大约有120万人马,编有陆军师33个、混成旅97个和其它杂七杂八的混成团等部队,其中有半数为北洋嫡系。你会发现两个重要问题,其一是并没有师级以上的建制,陆军师已经是最大编成;其二是陆军正规师的数量也不很多,远不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动不动就180个、200多个甚至到最后345个师的状态。

按照清朝所谓十八行省的行政区划,每个省民初其实还是摊不到两个陆军师的番号,既然暂时没有师以上的军、路军等建制,那么在有兵就有地盘的年代,师级部队就是最大的编制,师长职务当然性命攸关。袁世凯是依靠“北洋六镇”起家的,非常清楚军权的重要性,麾下几个后来的北洋军阀段祺瑞、冯国璋、曹锟也都是“统制”(师长)出身,也自然了解师长职务是为要害岗位。

(袁世凯)

同时有一点尤应注意,北洋早期虽然存在军阀混战,但全国却只有一个政权:即袁世凯任大总统的“中华民国”,因此至少在表面上看来,那属于“和平时期”。而袁世凯是个毫无争议的政治与军事强人,至少在他倒行逆施决定称帝之前,国内没有一个省的势力敢公开跟袁大头叫板,否则一准被团灭。既然是非战争状态下,为了防止各省督军拥兵自重,袁世凯规定师级番号为最大军队编制,那也就无人敢公然违抗。

根据北洋政府1912年公布的《陆军平时编制条例》,师一级为基本战略单位,陆军师下辖两个步兵旅,另附骑兵、炮兵各一团,工程兵、辎重兵各一营。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辖两个团,每团辖3个步兵营和1个机枪连,每营辖4个步兵连。可以发现,民国早期的军制是模仿日本军队的,平时只有“师团”建制,战争时期才有军、方面军甚至总军(总方面军)的编成。

(曹锟)

比如奉系军阀张作霖最重要的一个职务,就是袁世凯1912年任命其为陆军第27师中将师长,东三省另外一支师级部队,则是张作霖盟兄冯德麟统率的陆军第28师,在袁世凯死前只有这两个师,并且互相没有节制关系,张作霖怎么可能轻易放下师长一职?那是军事实权所在。偷偷摸摸扩军的事情虽然有,比如私建几个混成旅,但是公开建立新师完全没有可能,北洋政府的“陆军部”根本不给你番号。

《少帅》里其实有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桥段,张作霖正跟日本顾问谈话间,副官来报段祺瑞政府“婉拒”了奉军新增混成旅的申请,那已经是袁世凯死后的20年代,北洋政府对各地军阀扩充部队仍然保持着足够的警惕。张作霖真正奠定“东北王”的地位已是1917年,因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失败,遂夺其第28师兵权,统一奉省军政。

(冯德麟)

看见了吧?张大帅仅仅拥有两个师的陆军部队番号,就足可成为雄踞关外的霸主,足见北洋早期师长职务的重要性。奉军开始有“军”级建制已经是1922年,是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,张作霖将所部编成“镇威军”共六个军的番号,入关争夺北洋政府控制权,既然刀兵相见了,那么北洋政府的规矩和限制也就无所谓了。这一年其实也是个分水岭,各地区军阀纷纷大肆扩军,实乃中央政权衰弱所致。

直系军阀的重要一派曹锟和吴佩孚,起家部队就是北洋陆军第3师,吴佩孚直到第一次直奉大战前还兼着第3师师长职务。而西北军的冯玉祥,发家部队则为北洋陆军第16混成旅,到巅峰时期该旅已有兵力10000余人,但仍然顶着“混成旅”的番号,其一是皖系军阀掌握的“陆军部”严格控制着其他派系的师级番号,其二是小军阀们懂得隐藏实力,树大招风啊。

(段祺瑞)

补充一下,北洋军确实曾经组建过“军级”部队,但只发生在镇压武昌起义的大规模作战时期,比如段祺瑞就曾任第一军“统领”,南北议和之后最大编制又恢复成师。

北洋军1913年新建第7、8两个师(规模13个师)、1914年仅建了一个第10师(达到14个师)、1915年又裁撤了第23师(规模减至13个师)、1916年新建第11、第12、第13师(规模增至16个师),足见在袁世凯挂掉(1916年6月16日)之前,对师级编制看管之严,也说明师长职务的抢手不足为奇。

(吴佩孚)

鱼丸批发    手机版    网站地图    QQ号:57780188